网站首页 产品和解决方案 新闻资讯 关于我们 招贤纳士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致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倡议书

阅读全文 →
借力“互联网+”,提高基层党建效能

为进一步探索智慧手段在党建领域的应用,切实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水平,根据苍委办〔2017〕49号《关于开展基层党建“十招破十难”专项行动的通知》,4月19日,苍南县教育局召开全县教育系统“互联网+党建”工作会议,200余名党建业务骨干参加了培训。会上,教育局机关党委工作人员就党建宣传平台的具体操作进行讲解,并现场演示了“党员E家”、“读党报看党端”、“智慧云平台”、“十九大精神微课视频培训”等模块的功能和运用。与会人员纷纷表示,此次培训有内容、有效果、实用性强,为“互联网+党建”项目推广运行奠定了基础。教育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欧阳陆明在会上提到,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要将“互联网+党建”平台创建作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新载体,以激发全县教育系统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力。他强调,宣传委员是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充分发挥宣传委员的作用,做深做实做细基层宣传思想工作。要高度重视、明确时限,完成“党员E家”信息的核对和录入、十九大精神微课培训、“读党报看党端”等工作,借力“互联网+”,提高基层党建效能。他要求所有参训人员要结合培训内容进行详细记录,相互沟通交流,并及时传达本次培训会议精神,严格按照期限,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据悉,为探索以党建信息化推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县教育局机关党委开通建立了微信公众号,以信息化、网络化的方法推进从严治党、加强党员教育、更好地服务党员,让党建工作进入“指尖时代”,不仅拓展了党建工作的渠道和手段,也为党建工作进入新的领域带来了大好机遇。

阅读全文 →
技术+机制,电子政务更便民

海兰寰宇公司推出的海洋立体监测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能对近海船只、渔网浮球等目标实现实时监控。福建日报记者 林双伟 摄    东南网4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吴洪)23日,在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电子政务分论坛上,各位嘉宾围绕“协同、优化、创新”主题,针对电子政务的现实运用、顶层设计以及未来趋势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是政府应对网络时代的一个必然选择。让亿万人民群众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和深化改革的各项红利,为他们带来更多获得感和认同感,需要技术和机制的双向牵引。    以优化为核心,深化“放管服”改革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取得成效,互联网正在成为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重要手段。无论是智慧法院、智慧海关,还是陕数通、江浙两省服务改革,都是以优化为核心,深化“放管服”改革,电子政务的效率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逐步上升。    政务云平台、政务大数据等新业态快速演进催生了新的增长点,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工信部信软司司长谢少锋透露,2017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超过2700亿元,同比增长16%,一批年均营收超过50亿元的系统集成的服务企业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力。    政务信息共享的大动脉已经基本打通,但是破解九龙治水难题,推动电子政务协同发展仍有待时日。“实现整合只是一个基础,真正要以服务为导向,还需要大力优化政务服务体系。”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巡视员伍浩说道。    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广东省信息中心主任逯峰认为:“对于我们而言,数字中国的目标不是说做一个数字政府的建设,而是说要做一个数字政府的改革。”目前,广东省已经建立了“一办一中心一平台”,通过信息化技术、大数据的战略,优化调整政府职能。    优化群众企业办事流程,江苏提出了“不见面审批”。江苏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胥家鸣表示:“这其实是一种理念的表述,可以用24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快递送、代办制、一号达、不见面’。”    随着各地的电子政务创新发展走向深入,国办电子政务办公室主任卢向东表示,只有国家级的顶层平台可以从国家层面有效解决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政务服务信息难以共享、业务难以协同、基础支撑不足的突出问题,从而构建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提高政府服务的整体效能。他透露,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将于今年年底初步建设完成,成为全国政务服务的关键枢纽。    不久的将来,群众办事进多站、满网跑,用户异地重复注册,这些难题都会得到解决。电子证照互认共享,汇聚形成全国政务服务大数据,指日可待。    以创新为引擎,实现真正便民利民    “它们就像鸟的双翼,像车的双轮,如果两个不能同步,鸟儿就不能飞起来,车子也不能正常地往前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在探讨“新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这一话题时,针对技术和机制做的比喻,引起许多嘉宾的共鸣。    “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运用,让案件的审理、判决、执行实现了智能化、网络化,不仅解放了法官与当事人的脑力、体力,也提高了办案的效率。”四川省高院副院长刘楠表示,去年全国完成了法官员额制改革,法官人数减少,而案件每年都在大幅增长。只有依托新技术,才能保障办案效率。    刘楠举例说,在民事案件中,各个法官对案件的判断不一样,对法律的认识也可能有所不同,如今通过把法律构成要件要素数据化,以及智能识别和文档转换,让法官一键找到最贴切的答案,甚至自动生成法律文书,既节省了时间,又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错案的产生。    北斗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高科技产品,国智恒北斗科技集团在河南信阳做了一项政务应用。董事长王绍珉介绍说,首先,用遥感卫星通过拍摄遥感数据进行大面积的环境监控,正确判断污染源的位置;然后,通过无人机进行航拍,来实现无缝监控;最终,通过北斗的短报文功能,与地面移动通信进行传输,“实现了环保部门对环保项目的全程科学管理,提高了政府的决策能力”。    “技术是创新引擎,电子政务则是技术创新的一个实验平台。”浙江省数据管理中心主任陈新忠认为,核心数据处理技术打破各部门之间的壁垒,让各部门实现信息共享。首先,部门之间要有默契,使用对方数据要保护原数据的唯一性;其次,要保证数据流通的质量和实效性,让数据在各部门间发挥应有的效用;再次,政府部门应搭建自己的平台,发展数据处理技术,无论端口如何改变,都可以掌握主动权。    围绕部门电子政务的协同与优化,嘉宾们不约而同谈到了一个热词——区块链。国家千人计划引进学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朱皞罡表示,区块链对于促进部门协同有积极作用。“它是把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分离,分开之后区块链本身作为一个数据的执行方,去对数据进行计算。这样做的好处是,数据具有不可篡改性,并通过承载一个智能合约,厘清数据的权责关系,让部门之间产生一种信赖感,促进信息共享。”朱皞罡说。    “如今,大数据、云计算、卫星定位、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运用到电子政务中。未来,相信还会涌现出更多新技术。”电子政务杂志社社长张建辉建议,技术与政务若更好结合,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从思想上重视,通过协同、优化、创新,不断将新技术运用到治国理政中;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不断加强管理能力,既实现各种新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也要注重网络安全、信息安全,让电子政务真正便民利民。

阅读全文 →
大调研︱“互联网+政务服务”如何跑出加速度?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2018年,金华市委发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好新时代金华答卷人”全员蹲点大调研号令后,全市各地各单位第一时间动员部署、全员行动。4万余名党员干部深入全市147多个乡镇街道、3300多个村(社区)以及企业、机关、学校等开展大调研,实现了调研主体和调研对象的全覆盖。近日,金华市委党校2018年中青二班调研组利用学习培训时间来到市市场监管局,对“最多跑一次”改革进行了现场调研,来看他们的调研报告。《以金华市市场监管局“互联网+政务服务”为例 对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几点启示》金华市委党校2018年中青二班调研组组员:仇佳 杨晓君 卢浩 傅一恒 杨颖慧 方良升 陈馨泽 邱美芳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最多跑一次”改革写入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浙江经验走向全国。金华市市场监管局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企业注册登记等业务中率先实现了网上可办、就近能办、同城通办,走在了全市和全省前列,相关做法值得学习借鉴。一、成效和做法近年来,受益于“最多跑一次”改革,金华市市场主体呈爆发增长态势,2014年~2017年累计新增市场主体超过50万户,四年累计新增市场主体数量超过过去三十年总合。截至2017年底,全市市场主体数量为80.17万户,同比增长16%,其中企业总量21.46万户、增长24%,个体工商户总量57.96万户、增长13%,增速分别高于全省7.4和2.4个百分点。成效体现在三方面:(一)实现网上可办。金华市市场监管部门利用互联网技术做好审批的减法、服务的加法、效能的乘法,实现了“咨询问题不用跑、提交材料不用跑、申领执照不用跑”。在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市场监管窗口,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上线后,全市实体窗口现场申报量减少50%以上,来窗口办照的群众越来越少,通过手机APP、自助终端一体机办证照比例越来越大。(二)实现就近能办。在全程电子化的技术基础上,市场监管部门创新“智能应用+银行代办”模式,在市区90家银行网点建设成企业注册、开设账户一条龙服务网点,配备企业登记“自助服务一体机”,实现“就近办”“多点办”“简约办”。2017年3月21日,金华市首个入驻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的秋滨市场监管审批窗口正式启用,做到了申请不出辖区、审核不出所。(三)实现同城通办。2016年,该局出台《关于试行企业登记注册同城通办改革的意见》,实现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市区通办、市级登记权限两级通办、县级登记权限区内通办。2017年,全程电子化系统上线后,为“同城通办”提供了技术保障,依托自主一体机实现了市区内企业设立登记的同城通办。二、启示和建议金华市市场监管局为我们树立了“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成功典范。结合调研情况,有四点值得全市学习和借鉴。启示一:“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指导原则是实现群众最便利。“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政府的一次自我革命,对政府能力提出巨大考验。金华市市场监管局经验告诉我们,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要彻底改变观念,打破坛坛罐罐,按照群众最便利的原则进行顶层设计,让群众想到哪办就哪办,到哪办都很便利,想到柜台办,在附近的政府服务大厅都可以办;想在网上办,打开电脑动动鼠标和键盘就办好了;办一些事项,原本要跑很多窗口、涉及多个部门,变成只要有一个窗口受理,文件就在政府单位内部流转。要积极推进审批事项网上办理,力争实现涉及审批事项网上办理全覆盖。无论办哪件事办一次就办成,多数事情都能在网上办,或者跑完一次就可以不再来了,各种手续都在网上了。启示二:“最多跑一次”改革最难突破的问题是信息孤岛。省委省政府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需要实现从1.0版到2.0版的升级,就是要巩固打破“信息孤岛”改革成果,全面推广“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让数据多跑路,从而实现群众少跑腿。当前,省、市、县三级多层级系统并存,不同部门的数据库仍有壁垒,大量政府数据存在“不愿公开、不敢公开、不能公开、不会公开”的问题,而已开放的数据也因格式标准缺失无法进行关联融合,形成孤岛。金华市场监管局取得“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经验基础就是,建立了大数据库,市区之间市场监管数据可以实现共通共享共用。下步,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数据“横向”“纵向”互联互通,真正使各部门数据活起来、用起来。启示三:“最多跑一次”改革最担忧的问题是载体过多。在改革中,金华市涌现了商事登记实现全程电子化、不动产登记创新“五制”服务方式、东阳市花园村实现“办事一般不出村”、市公安局设立“警医邮”服务窗口等一系列典型,但还没有形成整体效应,仍要不断总结、推广,力争在制度设计、数据统筹、窗口集成等方面多下功夫。同时,当前各部门争相推出各种网页、微信、APP等新渠道,这些系统实用性差,难操作、难掌握,成为网上办理新障碍,需要进一步简化办理流程、优化程序设计、普及办理方法。启示四: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最终目标是撬动各领域改革。 “最多跑一次”改革看似具体,却是牵引各方面领域改革的“牛鼻子”,是全面深化改革对杠杆和支点。我们要以此次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拓展其内涵和外延,推动政府职能加快审批转向服务,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经济体制、公共服务体制、权力运行机制等各项改革,最大程度地释放改革红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将“最多跑一次”改革精神弘扬到经济体制改革各领域,延伸到社会治理各方面,坚决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方便之门。

阅读全文 →
福建电子政务“最强大脑”超强整合 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提升

  福建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将于4月22日在福建福州举行。峰会的主题是“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定位于为我国信息化发展提供政策发布平台、为电子政务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成果展示平台、为数字中国建设理论经验和实践提供交流平台。16日,记者来到福州市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政务云),切身感受数字福建建设的带来的成果。  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于1988年1月经福建省委省政府批准正式挂牌成立,作为“数字福建”的主要技术支撑部门,承担了全省电子政务核心基础设施和跨地区、跨部门公共应用平台的建设及运行维护,各系统形成了金字塔型的业务架构。“我把主要业务概括为三句话:即‘一门户一中心,三整合三张网,多平台新产业’。”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主任蔡荣富介绍说。  “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主题采访活动。图为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主任蔡荣富在监控中心介绍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相关情况。  一门户。就是省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省政府门户网站绩效水平连续6年位居全国前列,2017居全国第3位。  一中心。就是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也就是所谓的福建电子政务“最强大脑”。  三整合。一是政府门户网站整合,建设省级政府网站统一技术平台,实现省直部门门户网站的集约化建设和信息资源协同共享。二是省直部门数据中心整合。三是省直部门信息中心整合。  三张网。就是省政务信息网、省电子政务外网和无线政务专网,这三张网构成了福建省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是福建省电子政务应用的核心。一是2002年在全国率先建成的福建省电子政务专网,这是“数字福建”2001年“131”计划的头号工程,目前已实现全省258个省直单位、各市县乡1万多个部门的互联互通,承载了各级各部门各类电子政务业务。二是2009年以全国最快速度建成的省电子政务外网,这是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组成部分,实现省、市、县、乡与国家各部委的联接,已覆盖全省150多个省级单位和7300多个市及以下单位的接入。三是2017年建成全国首个覆盖全省的无线政务专网,目前已在有关政府部门开展移动办公试点。  多平台。主要是建设跨地区、跨部门的公共应用平台,按照一次开发、普遍应用、整体提升的原则,建成了省网上办事大厅、省网上行政执法平台、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省电子证照共享平台、省权力运行网上公开平台、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省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公共服务平台和行政监督平台、闽政通APP等。这些平台在全省的广泛应用,也进一步彰显了信息中心在“数字福建”技术支撑体系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新产业。数字福建建设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数字福建产业园等为载体,带动全省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VR、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等新产业的快速发展,培育了新大陆二维码识读引擎、瑞蕊微芯片、上润物联网仪表、锐捷网络设备、中海创工业控制系统、福昕版式软件、美亚柏科取证云、星格瑞国产数据库等一批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优秀产品,2017年全省数字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居全国第7位。  截至今年3月,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电子政务云平台已经为153个省直单位540多个项目提供了2561台虚拟服务器、1122TB存储、506个Oracle数据库实例及配套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直部门数据中心物理整合和信息中心业务整合。  据介绍,通过“两整合”,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两整合”促进信息化项目的集约建设和运维,提高IT基础资源的利用率。据估算,省直部门信息中心整合后,减少人员编制近100名、每年可节约运维经费近8500万元;数据中心整合后,腾出机房6000多平方米、每年可节约设备采购和机房建设经费约7600万元。  其次,政务数据通过整合,汇聚了公安、工商、民政、人社等省直部门和各地市有关法人、自然人、信用、电子证照、传感监测等3000多类15亿多条数据,在“一照一码、多证合一”、市场协同监管、精准社会救助、企业信用等领域共享利用成效显着。  此外,通过集中、集约化的方式构建政务云平台,整合各部门服务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提高了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据蔡荣富介绍,福建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全国率先实现船舶运输工具“一单四报”和检商“两证合一”信息共享和协同应用,进出口货物申报从4小时压减到5—10分钟,一般货物贸易出口全流程从16天缩短到8天,大幅提升通关能力,入选全国自贸区“最佳实践案例”。

阅读全文 →
宁夏“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革命的迅速发展,已经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改变着百姓的生活方式,而且对社会治理模式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明确要求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向纵深,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透明度,方便群众办事创业。宁夏在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中大胆探索创新。通过行政审批“一局一章”“一门一窗”“一个大厅全覆盖”等创新形式,实现“推开一扇门,办成一揽子事”;将深化改革与“互联网+”相结合,通过“证照云”平台、“网上市民大厅”“不见面马上办”等创新性举措,使“放、管、服”改革走到了全国的前列。虽然,宁夏“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成绩突出,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顶层设计滞后,平台建设缺乏统一标准,监管乏力,政务服务流程不够规范,全区网络化发展不平衡,应用不同步,保障体系不健全等。为加快宁夏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结合区情,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建设统一平台统一标准,实现“一个入口”。一是自治区、地市分级建设政务服务门户网站,统一栏目结构布局、身份认证等,与政府门户网站实现数据对接和前端整合。二是各部门统一在网上平台开设“部门窗口”,将本部门现有的业务统一整合到网上服务窗口。三是统一信息平台的建设标准,在通信规约、密码认证、解密、接口等环节,统一标准,实现一个入口,提供标准化的政务服务。整合信息,实现“一个平台”。一是要建设全区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将不同层级的政务服务事项纳入统一管理,形成信息资源快速汇聚、分享的公共平台。二是建设改造自治区、市两级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系统,支持在线受理、办理、反馈以及并联审批、协同办理、物流快递、在线支付等应用。三是建设全区标准统一的电子证照管理系统。各地各部门梳理证件、证照和批文,汇总形成电子证照目录,汇聚到自治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电子证照库,提供标准统一的证照服务。各部门业务办理系统与电子证照管理系统对接联通。统一支撑体系,实现“一个号码”。一是建设全区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实施科学的校验核对手段,综合运用身份证、社会保障卡、手机号码、第三方支付、企业数字证书、社会信用代码等验证技术手段,逐步做到“一次认证、全网通行”。机构编制、发展改革、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商、税务等部门的人口、法人、社會信用等基础信息库,按需向政务服务门户实时开放数据接口,实现全区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名认证”;各地各部门新增用户统一通过全区身份认证系统注册。二是建设全区统一公共支付平台。制定业务接入实施指南和技术规范,加快推进各地各部门接入公共支付平台,为缴款人提供开放便捷安全的缴费渠道,逐步实现线上线下一站式缴纳。三是建设物流配套管理系统。与第三方快递物流平台无缝对接,实时提供申请材料和办理结果快递服务。优化政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政务服务实行无差别标准化。一是要编制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按照统一标准,自上而下梳理依申请办理的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编制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实现不同层级相同的政务服务事项名称、事项类型、法律依据、基本编码等要素统一,通过本级政府门户网站集中公开发布。二是要编制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在政务服务目录清单基础上,细化完善内容、申请材料等要素,经机构编制、政府法制等部门审核后形成实施清单,做到同一层级的相同事项,在不同地区办事指南标准相对统一。三是建立清单动态管理机制。依托全区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按照“谁编制、谁维护”原则进行动态管理,事项数据资源供多方利用。四是公布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各地各部门按实施清单梳理时序进度,及时与自治区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同步同源发布。优化网上申报流程,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一是可将行政审批服务系统迁移至宁夏政府服务平台,共享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办理数据。二是强推网上办事大厅审批服务系统的各级应用,推行“减证便民”。实行办事材料目录化、标准化、电子化,要求提供“其他材料”的,必须明确具体情形和材料名称。三是快速建立网上预审机制,推送预审结果,对需要补正的材料一次性告知。完善“群众跑”变“网上跑”的网上审批功能,实现审批和服务事项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做到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构建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办事平台融合发展的政务服务新格局。实现互通共享,推进服务协同开展信息资源普查,构建共享交换体系。依据《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指南》,开展政务信息资源普查,梳理编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汇总形成“集中统一、动态更新、共享校核、权威发布”的全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自治区、市分级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构建全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的支撑服务能力。实现业务“上云”,统一身份认证。随着宁夏政务服务系统的不断整合及新的共享要求的不断实现,在目前“8+N朵云”的基础上,将不断有大量、新的业务数据“上云”,这就需要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实现电子证照库在政务网络的部署,以居民身份证为唯一标识,结合个人实名制,形成互通共享、多方利用。运用网络身份识别等技术,联通整合各种渠道的用户认证,形成基于居民身份证的线上线下互认的身份认证体系。填平数字鸿沟,实现互通共享。打破条块分割,填平数字鸿沟,搭建形成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社会信用等基础信息库和社保、医疗、就业、教育、文化、住房等领域业务信息库联通,与各级共享交换平台对接,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信息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互通共享。推进政务服务协同。进一步延伸服务,深化清单改革,结合放管服,推动业务流程不断完善;进一步推进公民、法人、地理空间、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资源建设;进一步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办件、投资项目、社会信用等业务信息的共享应用,逐步扩大信息共享范围,完善相关数据标准,优化查询方式,推进政务服务协同。实现网络通达、业务协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推进,将会有更多纵横联动、跨部门以及跨区域的政务服务应用需要不断部署到网络平台上;与民生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相关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多地从政府涉密网和内部专网中脱离出来,统一部署到政务服务平台上来。通过业务部门协同联动、打破信息孤岛,促进不同部门政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通过业務协同,提供“主动服务”。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保障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体系。自治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建立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牵头抓总、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主管建设、自治区政务服务中心负责运行的工作机制和“一口对外、枢纽调度、数据相通、并联运行”的运行机制。各地各部门要把此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目标、细化任务、倒排工期、狠抓落实。制定平台建设、运行维护、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安全保障等管理制度;建立事项管理、业务协同、政务服务数据资源管理、监督考核等工作制度;建立政务服务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建立政务信息化项目立项、投资、审批、建设、验收源头管控制度,整合各地市、县区政务信息资源,推进大数据统一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建立协同机制,强化考核监督。建立协同机制,努力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建议各地市县(区)及相关部门、机构,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协同配合,建立健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全面理清政务服务目录清单,简化办事程序;加快完善现行管理制度和规范性文件中与新流程不相适应的地方,及时消除“一号一窗一网”的制度障碍。同时,实行统一监管。运用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内部监督,通过媒体监督、第三方评估和群众评议强化外部监督,综合评价政务服务绩效,汇聚众智改进服务。建议在宁夏政府门户网站设立曝光纠错专栏,及时公开反映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加强队伍建设。建立政务服务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有序强化培训,达到知识更新、提高信息服务专业能力的目的,适应信息系统不断升级发展的需要。还要实施引进人才战略,借用外脑,建立服务宁夏的专家咨询顾问团队,或聘请信息技术高层次专业人才在政府部门兼职以解决高层次人才不足的问题。

阅读全文 →
山东今年将基本完成全省政务信息系统整合

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是打通“放管服”改革“经脉”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牵头,会同各级各部门,积极推动整合共享各项任务落实。目前,整合共享工作已在全省全面推开并初见成效。今天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邀请省政府办公厅一级巡视员姜文艺,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书伟,省财政厅一级巡视员文新三,省政府办公厅电子政务处处长刘烨,介绍山东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推进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省政府新闻办主任、省政府新闻发言人魏长民主持。山东整合共享工作已在全省全面推开,有的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来者居上,为全国整合共享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去年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根据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统一机构、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软件”的总体要求,围绕“统筹一片云,规范两张网,建成三大体系,强化四个支撑,落实五项保障”的“12345”发展格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攻坚克难,精心组织、精准发力,全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目前,整合共享工作已在全省全面推开,第一个时间节点(2017年12月底)需要完成的10项重点任务均顺利完成。1月3日,国家发改委专门给省政府办公厅发来感谢信,感谢山东积极参与国家试点,有的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整合共享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山东整合共享工作主要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推进力度大。一是,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二是,管理体制机制有效理顺。三是,推进措施有力。四是,实施路径清晰。(二)工作节奏快。一是率先完成摸底普查。对基础设施情况进行梳理,摸清了全省业务系统、基础设施、业务专网、互联网出口等底数,完成了省直部门机房、网络等基础设施梳理统计,电子政务内网建设和外网改造已经开始推进。认真梳理“僵尸”“影子”系统,形成了政务信息现有应用系统、可迁移上云系统等各项清单。根据普查结果,将省直60余个部门专网、100余个机房、150余个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等通用系统列入整合范围, 800多个业务系统列入迁移上云范围。截止目前,17市和省直部门共关停“僵尸”系统、“影子”系统260多个。二是率先进行归并整合。果断叫停各市、各部门云服务投资,围绕“统筹一片云”,着力打造“多方共存、协同竞合”的云服务生态。果断叫停部分前期审核通过的信息化项目,坚决杜绝“边整合共享、边新建孤岛”现象的发生。日照、莱芜、临沂、滨州等市按照要求及时叫停了准备招标采购的政务云和网络建设项目。建成了全省统一的公务邮件系统,先期在省级机关全面部署,仅省级机关就减少信息化系统40个。三是率先推动数据共享开放。各市各部门按照三定方案和权责清单完成了资源目录的梳理报送,省、市、县(市、区)三级共编制目录信息42万多条,率先实现与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系统对接。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我省目录编制进度、目录数量均列全国首位。率先完成省级共享交换平台与国家平台的联通,实现与国家发改委公共信用信息、公安部人口信息、工商总局企业登记信息等重要信息资源的共享应用,国家将我省列入重点支持省份。启动并完成省市平台互通和省直部门接入工作,17市、59个省直部门接入省共享交换平台,累计发布数据资源1500多类。全省县级以上(含)政务服务大厅实现与省市共享交换平台的联通。1月18日,山东公共数据开放网正式上线运行,该网站涵盖20个主题、1000个目录、1460个数据服务接口,共计2.53亿条数据,数据开放总量居全国前列。目前网站已运行一个多月,为社会各界获取数据、使用数据、研判数据提供了有效保障,社会反映良好。(三)整合效果初显。一是提升了政务服务水平。基本完成省政府门户网站与山东政务服务网、政府信息公开网的“三网融合”,形成全省政务服务总入口主体框架。全省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正式上线,通过公安人口信息、工商法人信息、支付宝、芝麻扫脸、微信等方式,实现公众实名认证,并在省政府门户网站、政务服务网、投资项目在线监管平台、“信用山东”平台部署应用,实现公众和企业网上办事“一号登录、一站受理、一网通办”,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向全国推广的重点项目。另外,顺利完成移动办公服务平台搭建,加强移动办公网络和终端的安全管理,推动非涉密办公业务的移动应用。选取了5个市、2个区(市)和7个省直部门作为试点,启动了在线打证、系统对接、统一身份认证应用、“一窗受理”等四项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提升政务服务平台,促进业务协同办理,提高服务效能。二是争创了国家试点。经过积极争取,1月11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复函,将山东省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程纳入2018年国家数字经济试点。以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试点项目为例,需要贷款的企业通过“山东政务服务网”在线提交贷款申请,人行济南分行通过共享交换平台,将原先分散在各部门的几十条企业信息自动匹配,迅速推送动到省、市、县三级1.5万家银行基层网点,实现了银企双向选择,大大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和融资时间。五个月的时间,已开展银企对接4613次,发放贷款168亿元。三是创新了方式方法。各级各部门在积极推动整合共享面上工作的同时,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开拓创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德州市利用市级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打通了社区服务平台与市政务服务平台间的数据通道,在中心城区49个居民社区开展了申办医疗救助、城乡低保家庭高等教育新生入学救助、城镇“三无”人员福利保障、城市低保受理审核等多项代办业务,办事业务全程网上审核,通过“数据多跑路”打通了政务服务向基层社区延伸的“最后一公里”。省编办积极推动“智慧编办”项目与整合共享工作有机衔接,在系统迁移改造与“智慧编办”协同建设方面制定解决方案,统一技术规范和数据标准,确保项目建成后与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数据互通,真正实现“智慧决策、智慧管理、智慧服务”。2018年山东将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推进全省统一政务云建设。对全省各级政务云进行评估,推动省市两级政务云容灾、监管、运维一体化,建成全省统一的政务云灾备服务中心。做好公共服务云提升改造,坚守安全“生命线”。完善行政服务云建设方案,尽快履行政府采购程序,抓紧组织建设。按照“应上尽上”的原则,有序组织部门各类业务系统分别向公共服务云或行政服务云迁移。(二)完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稳步推动电子政务内网建设,加快建设部门机关内网,并接入内网省政府网络结点。提升电子政务外网支撑保障能力,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实现外网公共服务域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加快省政府部门、市县政府部门互联网出口整合,将各类业务专网向电子政务内网或外网分类迁移整合。(三)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完善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功能,建设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网站,整合部门自建数据交换通道,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共享交换接口统一发布。继续丰富公共数据开放资源,建成全省统一、便捷好用的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在政务大数据辅助政府科学决策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促进政务大数据、商用大数据、民用大数据协同发展。(四)深化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制定政务服务平台整合提升工作方案,完成省统一平台与部门自建系统的对接整合和数据共享。推动面向公众服务的业务系统部署使用统一身份认证,实现与一体化政务服务门户的前端整合。按时建成全省政府网站统一技术平台,推动各级政府网站纳入统一技术平台管理。加快省级政务服务大厅的筹建工作,力争把省级大厅打造成一个整合共享成果的集中展示平台、流程再造平台和方便群众办事的平台,形成以线上“零跑腿”为主,线下“最多跑一次”为辅,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政务服务新格局。(五)加强业务协同体系建设。推动非涉密办公业务的移动应用,整合形成全省一体化移动办公服务平台。将部门主要业务系统与统一业务协同平台对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应用。年底前实现政府内部办公、网络会议、视频监控等业务系统的整合应用,推动建立全省统一的业务协同平台。(六)强化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电子政务项目归口管理,出台《山东省政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办法》,建立并实行省级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全口径备案制度,统筹省级政务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进数字政府、智慧政府建设,编制全省电子政务和大数据发展中长期规划。强化智力支撑,制定出台电子政务和大数据专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制度措施。

阅读全文 →
互联网+政务服务哪家强?瑶海区在36个城市中表现抢眼!

日前,《2017全国各地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在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34个地级市、2799个区(县)的政府服务能力进行的综合分析评价中,合肥市在全国36个主要城市中综合排名第4位,其中瑶海区在36个主要城市下辖县(市)区中综合排名第18位,位居合肥各个县区首位。  瑶海区政务服务中心作为瑶海区重要的对外窗口功不可没!2017年,实现了项目办理“一站式”。区政务服务中心有174项行政审批(服务)项目一次性纳入进行集约化办理,逐步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的服务模式,群众在一个项目服务区就能把一个项目所有的审批程序办完。行政审批(服务)项目入驻率由以前的14.5%提高到现在的90.36%,项目入驻提高率在全市县(区)排第一。2017年,实现了配套智能化。区政务服务中心统筹规划智能化建设,实现微信预约服务。配备足量的项目审批叫号系统、查询系统触摸屏,电子屏幕滚动播放叫号服务。办事群众通过微信预约和叫号就能实时办理事项,省时省力又省心。2017年,“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进。                            区政务服务中心强力推进网上办理深度提升、环节要素及流程确认、事项办理涉及业务系统确认等工作。认领403条事项,3级以上办理深度由原来的1%提升到64.8%。2017年共办结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35万件,办结率达99.7%,其中搬迁新址后日办件量达1200件,创历年来新高。2017年,成立“联合督查室”。区政务服务中心与区纪委(监察局)成立“联合督查室”,常驻政务服务中心办公,全面督察政务服务效能建设。拟定了《瑶海区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及窗口工作人员考核办法》,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受理、审查、决定等各环节,确保行政审批全过程依法有序、廉洁高效进行。2017年,政府服务热线品牌深入人心。成立合肥首个县(区)级政府服务热线电话办公室。创新开展“12345服务热线进社区”活动,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提高政府服务热线项目督查、督办等应急处理能力,打造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2018年,区政务服务中心以“智慧政务”为目标,以“智能政务大厅”为载体,统一政府热线服务,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审批服务,打造瑶海“永不关门”的政务服务大厅,打响 “瑶海服务”品牌。

阅读全文 →
哈尔滨市人社局推进“互联网+”领跑“大数据政务”

社保自助一体机便民利民,有效提高服务效率。扫码安装哈尔滨智慧人社APP  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2017年度万人民生民意评价调查》显示:哈尔滨居民幸福度创历年新高,达92.4%。  民生幸福与政府的惠民工程息息相关。在“城乡居民对惠民工作最满意的十项工作”调查中,与人社相关的工作占3项,且名次居前。  近年来,哈尔滨市人社局从满足群众需求出发,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构建“数字人社”“阳光人社”,“零距离”服务市民,让人民群众充分享有人社领域深化改革红利和信息化发展成果。  “就业地图”打造“10分钟就业图”,“人社APP”实现百姓“先看病、后收费”,“社保自助一体机”打通人社服务“最后一公里”——随着一项项“互联网+人社”的民生项目落地,冰城百姓的幸福感持续提升。  “互联网+”打造“贴身”服务  这几天,市民大厦社保大厅内的20台“社保自助一体机”一经亮相,就引发市民的关注。  “太方便了,刷脸就能办理几十种社保业务,再不用到窗口排队了。”来自松北区的郑先生说,“我要打一张社保缴费证明,在这个机器上两分钟就打出来了。”  市人社局研发的这款“社保自助一体机”在国内率先开通了医疗保险个人欠费补缴和个人新参保业务,填补了全国社保行业在自助一体机应用上的空白。该机器依托社保网络系统,集摄像头、身份证读卡器、社保卡读卡器、指纹仪等于一体,应用最先进的人脸识别系统,居民刷一下脸就可轻松办理涉及企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档案托管等八大类的120项服务。  据介绍,哈市计划于今年一期投入200台“社保自助一体机”,覆盖市、区两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并延伸至部分街道、社区,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就可办理多项社保业务。  “社保自助一体机”只是市人社局依托信息化建设,解决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人社局从便民利民、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紧跟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在人社领域率先提出并积极践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理念,积极打造智慧人社”的信息化建设目标构想,按照“需求牵引、立足自我,瞄准前沿、注重实用,逐年建设、小步快跑”的思路,构建“互联网+人社服务”工作模式。  为此,市人社局确立实施了“4321工程”:“4”即涵盖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四大板块;“3”即拓展手机、门户网站、有线电视三个外延服务;“2”即形成统计表和分析图;“1”即通过社会保障卡的身份识别和金融功能,打造“智慧人社”名片。  在这一工程引领下,市人社局大力推行多样化服务。通过社会保障卡、网上服务平台、手机APP、微信、有线电视网、自助服务一体机、12333咨询电话、基层信息服务平台等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应用场景。服务对象能够根据自身实际自由选择服务方式,有效提升了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在方便群众办事的同时,人社部门汇集涵盖各类人员全生命周期的大数据,获取了宝贵的数据资源,为实施“互联网+”和大数据战略、推行人性化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全市人社系统已连接为标准统一、上下贯通的信息化网络,城乡800万各类服务对象全部纳入信息化系统。基层管理服务窗口达近千个,无论服务对象在哪里都能得到贴心服务,群众满意度逐年上升。  现在,市人社局在人才、就业、劳动关系、社保等业务办理上,全部实现“一站式”服务,群众不再需要奔波往返于不同审批部门审核、签字、盖章。  在市民大厦,“互联网+人社服务”的分流作用让人社服务窗口由22个缩减到9个,平均每天办理人次由6000人次降到3000人次,减少了一半,排长队办理业务的景象不再。  不仅如此,市人社局还率先在国内推出各种创新服务,为冰城百姓带来不一样的幸福体验。  ——设立“网上办公自助办理区”,实现参保单位办理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可通过网上申报查询,用人单位停保减员、死亡减员、职工调入调出可网上直接申报办理;  ——与哈尔滨银行深度合作,在国内率先推出医保个人账户的手机APP购药新模式,探索医保个人账户“互联网+”应用的新突破;  ——与全国12个城市20所定点医疗机构、13家定点药店实现联网即时结算,满足了我市30万“候鸟式”参保人员的外地就医需求。  从单一的窗口办理,到“少走路、自助办”,“不走路、网上办”,“自由行、手机办”的多层级、多选择、多方位的服务模式,哈尔滨人社工作正由“人社信息化”向“信息化人社”迈进。  借“船”出海构建“智慧人社”  近日,哈尔滨市微信电子社保卡正式上线。冰城市民只要打开微信,就可以享受社保查询等多项服务,还可通过微信支付购药就医。  微信电子社保卡正式运行,标志着哈尔滨人社网上办理业务实现了全网通。而实现与微信这一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深度融合,则意味着市人社局借“船”出海战略的又一次成功实施。  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理念,市人社局因地制宜,先行先试,本着“借大船出海,与巨人同行”理念,采取“政府出钱、购买服务、合同管理、群众认可、考绩兑现”的方式,利用社会力量打造形成服务新平台。  借“船”出海新理念的实施不仅降低了行政成本、减少了财政支出,而且改进了社会管理和服务方式,提高了行政效率,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哈尔滨就业地图”是市人社局历时五年打造的一款互联网服务平台,涵盖求职招聘、职业培训、创业贷款、劳动维权等4个方面10项服务内容,已在哈尔滨全域实现“十分钟就业服务圈”“二十分钟培训圈”“三十分钟维权圈”的强大功能。  目前,“就业地图”日点击量4000多人次,平均每天向社会发布招聘信息8000多条、就业岗位4万多个,被人社部列为“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计划。

阅读全文 →